江山神异志:逍遥游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2.05.12 11:59:08
江山神异志:逍遥游
说书先生
卷首:
在那不可知之年,身处不可知之地,发生不可知之事,存在不可知之人。
《江山神异志》就是记载那些年,那些地,那些事,那些人或非人的一本书。传说,此书原名《草堂志异》,何作何年皆不可考,后来被一落榜书生编撰续录,集成《江山神异志》,后又在流传过程中屡历毁誉,几经拆合……志异奇书憾然缺损。据说,在酒肆茶楼里,常听说书先生讲的《鬼狐传》正是此书在时间长河中遗失的一部分。
逍遥游
年年岁岁春日隆,戚戚觅觅思独茕。
此生盖为功名误,难遇幽谷醉桃红。
东方鱼际未白,刘子安走下客栈,漫步于长街,随感徐行,浅吟低语,心中萦绕的是幽谷狐女的芊指秋眸、倩影惊鸿,忆起那句人妖殊途,刘子安只觉得心口一痛,宛如四月春蚕,剜心结茧,千言万语亦无端无绪,最后只得一叹作罢。
举头四顾,唯有朗月疏星点缀天穹,夜风沁面,如昙如兰,似有伊人幽香残驻,却又捕风捉影,琢磨不定,若即若离,好生撩人。此时的刘子安毫无半点英雄志,有的只是满腹的少年心事……却奈何,风流云散。
“前尘情孽纸伞薄,一笔残诗一笔销。”刘子安自言自语道。
时愈卯初,紫气东来,街道两旁的商家纷纷收起门挡板,悬起招牌,伙计们拿着抹布,忙碌于摆满物什的货架间,时不时的对琳琅的货品喝上几口气。账房先生起个大早,翻出账本,噼里啪啦的拨弄着算珠。早点铺打开炉灶,摆上蒸笼,街头巷尾渐渐被推车挑担、吆喝不断的商贾占据……刘子安虽身处繁华却身心俱远,正当思绪万千之际,一阵悠远的晨钟把他拉回了现实。刘子安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一座古朴的石塔映入眼帘。
帝都石塔是佛门圣地,相传,佛祖在塔楼中闭关悟道,虫蚁布经,鸟雀来朝,顽石开窍,寒壁嵌影。出关之日,舌颤真言,蚊虫蛩蚁,皆沐金光,一飞冲天。佛祖始踏上救赎世人的道路,而后百年,佛音广传,佛徒万千,有罗汉、菩萨载录“如是我闻”大乘佛法经藏传世,而佛祖却独归古塔,涅槃西去。此后,佛徒以此塔为中心建立雷音寺,取“佛音广传,声如雷震”之意。曾有人这么形容雷音寺的恢弘,每天早上,给诸天神佛上香的小和尚,需要驾马飞奔半个时辰才能将香点完,遂有“跑马点香”一说。如今更是听闻,雷音寺欲将千仞山壁塑立成大佛,以弘佛祖之威。
暗自思量着,刘子安来到一堵朱红高墙下,这墙高逾数十丈,左右望不到边,敛息静听,不闻诵经,这堵雷音寺的院墙让他不由自主想起了故乡的那座无名寺庙外黄土垒铸的齐腰院墙,墙里围着一个老和尚,少年时代的刘子安路过这矮墙时,总能听到老和尚诵经的声音。
刘子安墙下漫步,不一会来到了一扇门前,门庭大气,却低槛薄匾,刘子安琢磨着此门应是一个偏门吧,思踱之下正欲叩门祈入,却见门旁石狮后探出一个圆圆的光头脑袋,偷看了刘子安一眼,旋即缩回去。石狮后响起一个老迈的声音:“来者何人啊?”
“师父,有位公子前来。”一个轻稚的声音道。
“科考在即,书生都丢下圣贤书,拈起了佛前香,也不知是虔诚向佛还是本末倒置。”顿了顿,那声音继续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世人愚钝,尽散香纸,求子求财求功名,殊不知都是入了魔障,贫僧劝施主自觉自渡,凡事莫需外求。”
刘子安闻声绕过石狮,见一枯瘦老僧,长眉垂耳,衣衫褴褛,席地双盘,宝相庄严,侧边盘坐一小和尚,虽然衣衫破旧,但给人感觉白净通透,如观音座前童子。这二僧之样貌让刘子安大为诧异,遂问道:“二位师父何故不在寺中侍佛反惹尘垢满身?可是从他寺来此朝拜佛祖的?”
“施主错了,我等是来让佛祖撒气的。”老僧道。
“大师此言何意?”刘子安更未不解了。
“佛祖涅槃前曾言,不塑像,不画像。而今雷音寺僧欲塑千丈巨佛,以弘佛威,何其劳民伤财,可怜天下百姓了。”老僧双手合十,颂了一声佛号,道:“我师徒二人愿在佛祖脚下结庐而居,若是佛祖气了、恼了,千万要怜悯众生,只在我等头上踩两脚,跺两脚,消了气便好。”
刘子安闻言,知是今日遇到大德高僧了,他恭敬的对老僧躬身做揖:“即使如此,为何大师不去寺中陈词情愿,反而枯坐偏门呢?”
未及老僧回答,小和尚就一脸愤愤的说:“前两日,我们逗留此处,欲寻机找方丈陈说修佛造像一事,起初,这寺中还有我们师徒的一席之地,住了两日,竟有那贪僧向我师父索要银钱,佛门中人岂可贪恋着身外之物,这僧人索要银钱又有何用……”小和尚还欲倾倒苦水,却被老和尚止住。
“生死一场即证轮回,千变万化无非因果,这成住坏空之理,正相末法之变,就是佛祖当初也唯有垂泪,更妄论那劳尘倦侣了。”老僧感叹道:“吾不喜远行,却不辞远行至此,唯愿能清明己心,洁身惠人尔。”
“大师高德,弟子敬仰,吾等读书人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想来,这也是清明己心,洁身惠人的意思。”刘子安说:“大师不辞远行,为的是佛门正道和黎民百姓,弟子佩服。然,读书人讲‘父母在,不远游’,弟子万卷书看得,万里路却行不得,每每思及远游二字,亦觉心神荡漾,想必此间必有极大的欢愉。”
老僧闻言含笑点头道:“既觉此间欢愉,则何以名之?”
刘子安忽感福灵心至:“欲得大自在,当名逍遥游。”
老僧闻言,目中神采流转,双眉无风自动,道:“看来施主已有所觉悟,以施主之灵慧,距离这大自在亦不远矣。”一席言似是点化,又似玄机,看似了然,实似隐晦。
刘子安正欲再请教一二,只见这大门突然打开,十几个书生模样的青年仕子,携着书卷包袱鱼贯而出,一边走一边谈论今晨拜佛祖,求功名,此次科考定然高中云云。刘子安忽而意识到时间不早了,自己也该准备文房四宝赴试赶考。他辞别了二僧,回转客栈,赶赴贡院,无甚波澜,不再细说。
如果说雷音寺是佛门胜地,那么这贡院就是读书人的圣地。自从初圣提出“有教无类”并建立贡院普施教化以来,华夏就进入了百圣争鸣,亚圣频现的辉煌时代,每隔千年即出圣人,历代圣人必出贡院。再后来,贡院还成为朝廷组织科考,选拔人才的地方。
贡院门前有一片夫子林,这里林立的不是苍松翠柏,而是历代圣人的造像,此处瑞彩升腾,紫气宣发,堂堂正正,刚烈凛然,那股气机令人望之息心,触之忘返,心神涤荡,耳目一清。每逢科考,天下举子无不虔诚礼拜,以表求学向道之志。
刘子安来的略晚,只见夫子林前,众多举人都在拜见诸子百圣,他们一个个气息凝练,目光如电,从容潇洒,一看便知是读书养气到了一定境界,夫子林外侧,御林军将士披挂随身,英武飒爽,如林如松。
不多时,一位身穿朝服,脚蹬云履的老大人在十数名文武大臣簇拥下走出考场,诸举人见得此人,无不鞠躬揖拜,原来此人就是本次科考的主考官,天下读书人心中的活圣人,当今宰辅谢文渊。
入场需检查夹带,验明正身,诸举人都有功名在身,自然不愿受这斯文扫地之辱,谢文渊亲自到门前迎候,与受检举人道明搜身检查的道理,他语气诚恳谦和,神态平易亲切,气息沉稳镇定,举手投足之间又充满肱骨重臣的优雅、威严的气度,让人又敬又畏。待得众举人被一一检查,验明正身后,方才络绎入场。
考场中,每人一个隔间,刘子安入座后,就开始闭目内守,凝神静气,摒除杂念,然后开卷观题,只见宣章落墨“子不语”。
刘子安心中暗感欣喜,这个题目是天下读书人最为熟知的命题之一,所以任你如何能言善辩也难以论出个新奇。刘子安想,若不是自己啃读玩味这《草堂志异》,又逢幽谷奇遇,有了自己的一番觉悟,恐怕今日也会沦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俗流吧。
刘子安略一思索,随即抬腕落案: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是为不语……”
上、下、四方谓之六合,读书人读人间书,做天下事,对于未知者不讨论、不评判、不谬讹,缄口养德,正己存身……
考场上,数千举子齐聚一堂比拼才学,个个胸有成竹,运笔如飞。谢文渊越看越欣喜,直谓左右华夏文气斐然,江山人才辈出。众考官皆领命巡视,维持秩序,全场鸦雀无声,唯有笔毫划过宣纸的声音。
正当刘子安奋笔疾书之时,忽而馨香扑鼻,说不出来是什么香味,却让人联想到传古墨宝重见天光时散发的传承魅力,众考生闻香而醉,非但没有因此断了思路,反而越发感觉到才思敏捷,笔下不竭,如有神助。
众考官闻香而动,只见前排偏桌一白衣秀士,丰神俊朗,墨笔游龙,目烁异彩,笔下正楷,眉清目秀,字字传神,华光瑞丽,落墨处凭空生出朵朵奇葩,花繁似锦,争奇斗妍。忽而,数只蝴蝶凭空飞来,停驻于奇花之上,嗅探流连,而白衣秀士似乎进入了一种玄妙的境界,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外界再无瓜葛。
“妙笔生花!好!”谢文渊神采飞扬,捋须抚掌,爱才心起,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左右考官见此奇观无不啧啧称奇。
闻得异香,刘子安愈觉思路开阔,言罢“不语”,再论“子曰”。
“……吾辈读书人,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读书人于六合之内应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天地鬼神敬而不论,对社稷江山礼而不畏。其玲珑心思,跃然纸上,笔锋顿悟“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之情操,心中渐生“自度度人,自觉觉他”之情怀。
当是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只见这贡院中一举子的天灵之上,精气弥漫如烟如岚,忽而扶摇直上,冲入九霄,在天空形成一朵云霞,如九天玄女织就的虹光一般,悬于青天,灿烂如锦,炫目如绣,那举子仿佛把精气神都融入了笔墨文章中,惊动了鬼神,那锦霞散发出一股浩大醇正的意味,贡院众生直觉的身处文曲仙君的宫阙一般,甚至有心思虔诚者竟泪流满面。
“锦绣文章!速速摆架,朕要去贡院看看,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文气精神,透体而出,织成锦绣。”皇宫中,一黄袍老者在金殿外仰望天空,目烁异彩。
正当异象接踵而至的时候,刘子安却心无旁骛的端坐案前,他没有奋笔疾书,而是保持着握笔书写的动作一动不动,他眉头皱成川子,双目紧闭,汗水湿透了后背,心中掀起一阵骇浪惊涛,扬洒妙笔,戛然止于“……清明己心,洁身惠人”处。
读书既是清明己心,为何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若是不论,即为不清不明。读书既是洁身惠人,这人字较于万物何其狭隘也,若人心皆是如此狭小,分群立异,闭锁固封,羞对初圣“有教无类”之高德,念及至此,刘子安万难下笔。
既然六合内外皆存万物,读书人为明理就更不能闭目塞听,理应寻觅求访,以正天下耳目,心得清明身方洁,惠人算甚?惠万物方为正道,如此以来才能圆满,才能内心得自在,诸如“不论”、“不语”之说,权且休罢。
几番挣扎,刘子安终于把笔丢在一边,“惠万物”这三个字在心中纠缠,竟越想越舒服,越想越欢愉。方才所写的“子不语”竟越看越生厌,刘子安也辨不清这是顿悟清明,还是走火入魔。
正当心中一团乱麻纠结不堪的时候,一个声音突然从心底响起“既觉此间欢愉,则何以名之?”
念头一落,随笔即提:
“欲得大自在,看吾逍遥游”
“轰”,收笔瞬间,墨打砚碎,刘子安肘下桌案剧颤,夫子林百圣齐震,异香隐匿,蛩蝶惊飞,风动云变,九天锦绣,瞬息涣散,再无妙笔生花和锦绣文章之异象,嗡嗡……百圣塑像的颤动响彻贡院,全场举子文思中断,万难续笔,天下读书人无不心神颤抖,惊讶莫名。
“百圣齐鸣!谁的文气精神竟符合圣道!这是谁的文章,朕欲求一观!!”御驾停在了夫子林前,随行文武无不屈膝,但跪拜的不是皇帝,而是诸圣塑像,谢文渊状若疯癫,不顾形象的呼号奔走而出:“皇上,要出圣人了!出圣人了!”
贡院内,三千举子俱随诸房考官面圣林而跪,俯身齐呼:“恭迎圣人!”五体投地,不敢稍动。
事后,皇上亲自带领翰林学士会审诸卷,却始终难以妄定哪篇才是引得百圣共鸣的文章,见圣人不欲出世,深恐此举惹得圣人怪罪,最终只好放诸举子归乡。
从此,刘子安轻装简行,徜徉于无名山水间,朝漱灵泉,暮宿洞天,猿猴偕行,鹤鹿为伴,黄精果腹,参芝解馋,志异记怪,访幽寻仙,探求六合内外之奥秘,窥参九天十地之造化。
然,何以使众生得惠?唯有以文载之,成书传之,遂生《江山神异志》。
而刘子安科举中所悟,亦非绝对,所谓美人戴花,面面风华,诸位在读书悟道之时,受妙语点拨,偶有所得,即为幸事,切勿攀比、相轻,学问无高低,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后有说书人道:刘子安从科考中悟得‘惠天下’、‘逍遥游’之大自在、大欢愉,于是抛却了功名富贵,舍得了儿女情长,应了幽谷狐仙之言,踏上寻仙志异之路,也就是那一年的殿试,皇上牵挂这引得百圣共鸣之人,只将‘锦绣文章’列为榜眼,“妙笔生花”列为探花,状元郎之名暂且不评,留待某人了。
(作者为本单位职工)